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寒芒。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听笙歌绕画楼。
汉虏不应常自守,期公决策画云台。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王昌龄的《从军行》系列中并无此句,但风格上力求贴近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多写边塞、送别、闺情宫怨,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
译文
傍晚时分,我面对着广袤无垠的边疆大地,北风呼啸,带着刺骨的寒意,沙漠中征战的士兵有三十万之多,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头望向那轮明月,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海边,感受着海风带来的秋意,耳边还回荡着画楼上传来的笙歌,汉朝与匈奴不应总是处于对峙防守的状态,我期待您能做出决断,在云台之上制定克敌制胜的战略。
释义
此诗描绘了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思乡之情,以及诗人对于国家边防政策的期望,前两句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与战士的艰辛,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防政策的深刻思考,希望决策者能够果断出击,改变汉匈长期对峙的局面。
赏析
此诗在风格上继承了王昌龄边塞诗的雄浑与悲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以及诗人对于国家边防政策的深切关注,诗中“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寒芒”等句,生动地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战士的坚韧,而“汉虏不应常自守,期公决策画云台”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防政策的期望,希望决策者能够审时度势,果断出击,为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贡献力量。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模拟作品,但可借鉴王昌龄边塞诗的创作背景进行解读,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但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作为一位有识之士,王昌龄对于国家的边防政策有着深刻的思考,他通过创作边塞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宁与繁荣的期望,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与敬仰,此诗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而创作的,旨在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唤起人们对于国家边防政策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