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服气昔常憎火食,游山近已制荷衣。
白云深处无人识,绿树浓阴夏日微。
溪水潺潺流不尽,山花烂漫开满蹊。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鸟啼。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韦应物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该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我曾因修炼服气之术而厌恶人间烟火,近来游历山川更亲手制作了荷叶衣。
在白云缭绕的深山之中无人相识,绿树成荫,夏日的暑气也变得微弱。
溪水潺潺流淌,似乎永无尽头,山花烂漫,开满了小径两旁。
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鸟儿的啼鸣。
释义
首联“服气昔常憎火食,游山近已制荷衣”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炼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通过“服气”(道家修炼方法之一)和“制荷衣”(象征隐居生活)两个细节,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颔联“白云深处无人识,绿树浓阴夏日微”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环境,白云缭绕、绿树成荫,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凉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尘嚣、不为人知的孤独心境。
颈联“溪水潺潺流不尽,山花烂漫开满蹊”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景象,溪水长流、山花烂漫,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鸟啼”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无人理解的孤独感,通过“独坐幽篁听鸟啼”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美好景象和内心感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道家修炼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也有对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的抒发,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细节,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虚构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隐居期间,韦应物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开始修炼服气之术,并亲手制作荷叶衣以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在这段隐居生活中,韦应物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