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但喜日初长,薄暑始知春已去。全诗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池上

宋·晁补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闲游但喜日初长,薄暑始知春已去。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注:“闲游但喜日初长,薄暑始知春已去”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晁补之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中,可能是后人从其作品中摘取或有所改编,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池上”诗中,进行整体解析。)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工诗词,善书画,与张耒并称“晁张”,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杜甫、韩愈,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译文

细雨丝丝仿佛想要留住春天,但落花满地,黄昏已近,春天终究是要离去了,车马不到这清幽之地,我在宿鸟的叫声中独自关上了门,闲暇时漫步,只觉白日初长,微微的暑气让人意识到春天已经远去,树林的尽头是明亮的高山,翠竹掩映着墙壁,小池塘边,乱蝉鸣叫,衰草连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游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前两句通过细雨、落花等意象,表达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后两句则通过日初长、薄暑等描写,展现了初夏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淡然接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前两句“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小雨试图留住春天,但落花满地,黄昏已近,春天的离去已无法挽回,后两句“闲游但喜日初长,薄暑始知春已去”则通过诗人的闲游,展现了初夏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淡然态度,诗人没有过多地沉浸在春天的逝去中,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季节的更迭,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虽然“闲游但喜日初长,薄暑始知春已去”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晁补之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中,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诗句可能源于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在宋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晁补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不乏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季节更迭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初夏时节,闲游于池畔,有感而发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