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衔舳江关多蜀估,宿师淮浦饱吴粳。
惆怅龙舟更不去,满堤杨柳拂旌旂。
(注: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结合了“衔舳江关多蜀估,宿师淮浦饱吴粳”这一关键词,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扩展,因为这两句并非出自同一首原始古诗,在此情境下,我将它们融入了一首新的构想诗中,以展现一种连贯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汴河水向东流去,带来了无限的春意,隋朝的宫殿如今已化为尘土,行人不要登上长堤远望,风起时杨花飞舞,令人愁绪满怀,江关上船只首尾相接,多是来自蜀地的商人;军队在淮浦驻扎,士兵们饱食着吴地的粳米,令人惆怅的是,那豪华的龙舟再也不见踪影,只有满堤的杨柳轻轻拂过军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隋朝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前两句以汴河的春色和隋宫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后两句则通过船只和军队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动荡,同时也隐含了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诗人通过对汴河春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但紧接着又以隋宫的废墟作为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和沧桑,诗人还通过船只和军队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动荡,使得整首诗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立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通过对隋朝兴衰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诗人也通过描绘汴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感慨,在“衔舳江关多蜀估,宿师淮浦饱吴粳”这两句中,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商业和军事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