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西畔斜阳岸,谁为离人惜柳条?的释义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河中柳

唐·雍陶

柯桥西畔斜阳岸,谁为离人惜柳条?

望水寻花空自老,玉箫声断有谁招?

作者及朝代

作者:雍陶,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一带)。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雍陶是唐代晚期的一位诗人,生卒年不详,他工于词赋,与当时著名诗人贾岛、殷尧藩、姚合等交游甚密,诗风清丽婉约,尤善写景抒情,雍陶曾任国子监《周易》博士,后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刺史,世称雍简州,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在柯桥西边的斜阳映照下的河岸,有谁会为那即将远行的人怜惜那依依的柳条呢?我望着流水,寻找着花儿,却只能空自老去,那玉箫声已断,还有谁来招引我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柯桥西畔斜阳下的柳树,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柳条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赏析

雍陶的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柯桥西畔斜阳岸”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柳树作为离别的象征,诗人用“谁为离人惜柳条”这一问句,表达了对离人无人关怀的同情与自我感伤,后两句“望水寻花空自老,玉箫声断有谁招?”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通过“望水寻花”的徒劳和“玉箫声断”的寂寥,展现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和对未来无望的感慨。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来看,很可能是雍陶在某个离别之际,或是在回忆往昔的离别场景时,有感而发,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之间交往频繁,离别成为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主题,雍陶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离人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存在的漂泊感和孤独感,诗中的“玉箫声断”也可能暗含了诗人对某种美好情感或生活状态的失去与怀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