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冬至

宋·苏辙

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

浑浑上下同流合,默默阴阳自得失。

微气初萌达黄庭,人间万事尽成新。

谁言天地本宽闲,阴阳相磨成古今。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译文

冬至这一天,阳气初生,我(老人)静坐从中午直到傍晚,天地间阴阳之气浑浑融合,默默地在得失之间变化,微弱的阳气初生,达到黄庭(道家指人体中元气聚集之处)之境,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仿佛焕然一新,谁说天地本就宽广悠闲?正是阴阳相互磨砺,才成就了古今的变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阳气初生的景象,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首句点明冬至阳气萌生的主题,次句写作者静坐感悟阴阳变化,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阴阳相磨、万物更新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阳气初生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诗中“一阳萌生从此日”一句,简洁明了地指出了冬至阳气初生的特点,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老人坚坐午达夕”一句,则通过作者静坐感悟阴阳变化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后两句“微气初萌达黄庭,人间万事尽成新,谁言天地本宽闲,阴阳相磨成古今。”则进一步阐述了阴阳相磨、万物更新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敬畏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哲理丰富,语言简洁明快,是一首优秀的哲理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冬至时节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冬至阳气初生这一自然现象的感悟和思考,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和阳气的初生,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苏辙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冬至这一天,他静坐感悟阴阳变化,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