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草堂吟
唐·戴叔伦
萧萧白发濯洽浪,剡曲西南一草堂。
花影忽生知日到,竹梢微动觉风来。
门庭草色饶春雨,阶砌苔痕上石阶。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山苔。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年-789年),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早年曾在萧颖士门下求学,贞元元年(785年)中进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风格清丽婉曲,部分作品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
译文
萧萧的白发在清澈的浪花边洗涤,剡溪弯曲的西南方有一座简陋的草堂,花儿的影子忽然显现,便知道太阳已经升起;竹梢微微摇动,感觉微风已经吹来,门庭前的草色因春雨而更加茂盛,石阶上的苔痕也爬上了台阶,悠闲地读着道书,懒得起身,在水晶帘下静静地观赏着山上的青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首联点明草堂的位置和诗人的形象;颔联通过花影和竹梢的细微变化,表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宁静;颈联描写草堂周围的自然环境,春草茂盛,苔痕斑驳,展现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读道书、看山苔,怡然自得。
赏析
这首诗以草堂为中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美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白发、浪花、草堂、花影、竹梢、春草、苔痕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诗人通过“闲读道书慵未起”等描写,展现了自己悠闲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戴叔伦晚年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隐居生活,这首诗便是在他隐居期间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