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庵每过未尝开,邂逅清言始此回。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西庵会友

唐·韦应物

西庵每过未尝开,邂逅清言始此回。

竹色松阴十亩地,茶香花韵五更天。

心交不语胜千语,岁晚相从得数贤。

他日重来应更好,青山门外水潺潺。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怀。

译文

每次经过西庵都未曾见它开放(或指未曾有机会进入),这次偶遇友人,终于得以在此畅谈一回,十亩大的庭院里,竹影婆娑,松荫蔽日,五更天时,茶香与花香交织,韵味悠长,心灵的交流无需多言,胜过千言万语,岁末之时能与几位贤士相聚,真是难得,想来他日再来此地,应该会更加美好,只见青山门外,溪水潺潺流淌。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西庵偶遇并清谈的情景,通过描绘西庵的自然环境(竹色松阴、茶香花韵)和与友人心灵相通的愉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真挚友情的珍视,也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感悟,首联“西庵每过未尝开,邂逅清言始此回”既点明了地点和事件,又暗示了诗人对这次相遇的珍视,颔联和颈联通过对西庵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与友人心灵交流的赞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珍视之情,尾联则以“他日重来应更好,青山门外水潺潺”作结,既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又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担任地方官期间,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常常寻访山水,与友人相聚,畅谈人生,西庵作为一处幽静之地,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理想场所,此次偶遇友人并在此清谈,让诗人深感愉悦和满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记录这一美好时刻,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晚年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追求和心境变化。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