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时时照水辄自笑,霜颅雪颌不可薅”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子由渔家诗三首·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子由渔家诗三首·其一》
宋·苏轼
渔家临水住,春来是钓乡。
涨痕分鹭屿,缺处翳人冈。
时时照水辄自笑,霜颅雪颌不可薅。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渔家傍水而居,春天正是垂钓的好时节,河水上涨的痕迹分隔出白鹭栖息的小岛,河水的缺口处遮掩着人烟稀少的小山冈,渔翁时常对着水面照影自笑,那满头的白发如雪,无法拔掉,他蓬乱的头发上插着荆条做的钗子,这在世上很是稀少,身上穿的布裙还是出嫁时的嫁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渔家生活的宁静与简朴,以及渔翁的自得其乐,前两句点明渔家的生活环境与季节特征,中间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渔翁的悠闲与自在,后两句则直接描写渔翁的形象,通过“时时照水辄自笑,霜颅雪颌不可薅”的生动刻画,展现出渔翁的乐观与豁达,以及岁月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以渔家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渔翁的乐观精神与简朴生活,诗中“时时照水辄自笑”一句,既表现了渔翁的自得其乐,又透露出他对生活的满足与淡然,而“霜颅雪颌不可薅”则形象地描绘了渔翁的苍老与岁月的无情,但渔翁对此却毫不在意,反而以笑对之,这种豁达与乐观的精神令人敬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和诗之一,苏轼与苏辙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往来,此诗即是在苏辙写了一组描绘渔家生活的诗后,苏轼所作的和诗,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表达了对渔家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简朴、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诗中也透露出苏轼对人生、岁月的深刻感悟与豁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