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忽起欲吞日,黄叶自凋非霣霜。的解释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张提举芍药

宋·邵雍

碧云忽起欲吞日,黄叶自凋非霣霜。

谁道使君贫且病,一庭春色自留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邵雍(1011年—1077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党乡,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以教书为生,晚年定居洛阳,他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并把它作为研究社会历史、自然现象的哲学工具,他的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邵雍为人宽厚纯朴,喜饮酒,自称“醉翁”,与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交游甚密。

译文

碧云忽然涌起仿佛要吞没太阳,黄叶自行凋零并非因为霜降,谁说太守既贫穷又患病呢?他的一庭院落里春色正浓,自留芳香。

释义

碧云忽起欲吞日:形容天空的云彩突然变得浓密,仿佛要遮蔽太阳。

黄叶自凋非霣霜:黄叶自然凋零,并非因为霜降的打击。

谁道使君贫且病:谁说这位太守既贫穷又患病呢?

一庭春色自留芳:他的庭院里春意盎然,自有一股芳香留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前两句“碧云忽起欲吞日,黄叶自凋非霣霜”以云起叶落为喻,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起伏,碧云吞日,黄叶自凋,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却从中看到了人生的哲理,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贫困和疾病之中,他依然能够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邵雍在观赏张提举家的芍药花时所作,张提举是邵雍的朋友,两人交往密切,在观赏芍药花的过程中,邵雍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展现了邵雍的豁达和乐观精神,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