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道边小寺
唐·韦庄
道边小寺名前平,残僧二三屋半倾。
风送钟声花间过,月移塔影柳间行。
荒凉古殿人踪少,寂寞禅房夜气清。
欲问僧家何所有,一池荷叶几茎菱。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传世。
译文
道路旁边有一座名叫前平的小寺庙,里面只剩下两三个年迈的僧人,房屋也半塌半倾,风吹过,钟声在花丛间回荡;月光移动,塔影在柳条间穿行,古旧的殿堂因人迹罕至而显得荒凉,禅房在夜晚更是寂静清冷,想问这寺庙里还有什么,只见一池荷叶间点缀着几茎菱角。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道边一座破败小寺的凄凉景象,通过残僧、半倾的屋舍、风送钟声、月移塔影等细节,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小寺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繁华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道边小寺的荒凉景象,情感深沉而含蓄,首联直接点题,交代了小寺的位置和现状;颔联通过“风送钟声”和“月移塔影”两个动态场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颈联进一步渲染了小寺的荒凉和寂寞;尾联则以“一池荷叶几茎菱”作为结尾,既是对小寺环境的补充描写,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偶然遇到这座破败的小寺时,触景生情而写下的,通过描绘小寺的荒凉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感慨和对世事沧桑的无奈,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