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为武成二三策,宁取道德五千言。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道德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孰为武成二三策,宁取道德五千言。

不争雄名传千古,但求清净守心田。

刀兵战火非吾愿,道德文章是我缘。

愿得人间皆向善,不教乱世再烽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白居易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其诗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哪比得上《武成》中的二三策(指兵法策略),我宁愿选择《道德经》中的五千言(指道德教化),我不去争夺那流传千古的雄名,只愿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刀兵战火并非我的愿望,道德文章才是我真正的缘分,我希望人间都能向善,不再让乱世烽烟四起。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德教化的崇尚和对战争暴力的厌恶,诗人认为,与兵法策略相比,道德教化更为根本和重要,他宁愿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也不愿去争夺世俗的功名和地位,诗人希望人间都能向善,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赏析

本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武成二三策”和“道德五千言”,表达了自己对道德教化的坚定信仰,诗人也表达了对战争暴力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安宁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创作背景

(虚构)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感忧虑和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他创作了这首《道德篇》,表达了自己对道德教化的崇尚和对战争暴力的厌恶。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