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读史
宋·陆游
左史倚相读皇坟,学者尚得窥全浑。
汗牛充栋徒自苦,紬绎不精安足论。
简编断烂遗亡多,赖有口传存讨论。
如何后世恣穿凿,附会妖妄纷无根。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左史倚相能够阅读上古的典籍《皇坟》,使得后来的学者还能够窥见历史的全貌,即便是汗牛充栋的典籍,如果只是盲目苦读而不加精研,又怎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呢?简册断烂,遗亡众多,幸好还有口耳相传的学问得以保存和讨论,可是,为什么后世的人们却肆意穿凿附会,将那些荒诞无稽的说法当作真理来传播呢?
释义
本诗主要表达了陆游对于读史的态度和对于后世学者穿凿附会、歪曲历史真相的批评,诗中提到的“左史倚相读皇坟”是借古喻今,强调古代贤人能够阅读并理解上古典籍,而“学者尚得窥全浑”则指出后世学者通过研读这些典籍,仍然能够窥见历史的整体面貌,陆游也指出了读史过程中的问题,即盲目苦读而不加精研,以及后世学者穿凿附会、歪曲历史的现象。
赏析
陆游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深厚的史学素养和对于历史的深刻认识,他通过对比古代贤人与后世学者的读史态度和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在读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穿凿附会的现象,他也强调了口耳相传的学问在保存和传承历史中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既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后世学者读史态度的忧虑和批评。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对于历史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他也深知历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既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表达了对后世学者读史态度的忧虑和批评,他希望后世学者能够认真对待历史,不要盲目穿凿附会,歪曲历史真相,而是要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历史,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