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生世岂能常役役,酣歌且复和呜呜。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他的诗作多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峻峭奔放,对后世诗歌有深远影响。
译文
往平地上倒杯水,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贵贱穷达的不齐)。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坐在桌前没有食欲,拔剑四顾,心里一片茫然。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门告别妻儿,傍晚还在身边。
逗弄床前的小孩,观看屋里的妻子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直之人呢?
人生在世岂能总是劳碌奔波,不如暂且放声高歌,和鸣相应。
释义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生世岂能常役役,酣歌且复和呜呜”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难的感慨,以及希望通过放歌来排解苦闷、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鲍照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境遇的不同,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和愤慨,诗人通过“酌酒以自宽”、“吞声踯躅不敢言”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生世岂能常役役,酣歌且复和呜呜”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深感无奈和愤慨,于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创作出了这首《拟行路难·其四》,诗中通过对人生境遇的描绘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