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洗耳吟
宋·邵雍
纷纷声利满人间,
耳本不闻安用洗。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澜。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哲学家、易学家、史学家,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后迁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市),晚年隐居洛阳,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著作《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邵雍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易学,他一生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晚年定居洛阳,与司马光、富弼等名臣交往密切,生活简朴而充实,邵雍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生,人的命运也受“道”的支配,他的易学体系以“先天图”为基础,提出了“加一倍法”等独特的解易方法,对后世易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人世间充满了纷扰的名声和利益,
而我的耳朵本就未曾听闻这些喧嚣。
溪涧之水又怎能留得住呢?
它们终归要汇入大海,掀起壮阔的波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首句“纷纷声利满人间”描绘了人世间充满名利纷扰的景象;次句“耳本不闻安用洗”则表明诗人自己对这些喧嚣并不在意,耳朵本就未曾听闻,无需刻意去洗耳避世;后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澜”以溪涧之水终将汇入大海为喻,暗示世俗名利不过是暂时的,最终都将归于虚无,而诗人自己则超脱于这些纷扰之外,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对比“纷纷声利”与“耳本不闻”,突出了自己超脱世俗的心境;又以“溪涧”与“大海”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世俗名利终将归于虚无的必然规律,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邵雍晚年隐居洛阳时期,此时的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扰,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在长期的讲学著书过程中,邵雍对人生、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这首诗正是他这种认识和感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也反映了邵雍作为北宋理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