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渔父图
明·杨慎
八千里外狂渔父,五百年前旧酒楼。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流。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终世不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著作达四百余种,诗文集有《升庵集》《升庵外集》《升庵遗集》《升庵诗话》《词品》《丹铅总录》《艺林伐山》等数十种传世,另著《六书博证》《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音丛目》等;杂著《滇载记》《滇候记》《南诏野史》等,均在明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所著《词品》为我国第一部词话专著。
译文
在那遥远的八千里之外,有一位狂放的渔父,他曾在五百年前那古老的酒楼中畅饮,酒醉后,他随着明月下山去,明月也仿佛追逐着他的脚步,一同流淌在夜色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离尘嚣、狂放不羁的渔父形象,他身处八千里外的偏远之地,却与五百年前的旧酒楼有着不解之缘,这种时空的交错,既展现了渔父的飘逸不羁,也暗示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追忆,醉舞下山、明月逐人的场景,更是将渔父的豪放与自然的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渔父图,诗人通过“八千里外”与“五百年前”的时空交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背景,使渔父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醉舞”与“明月逐人”的意象,将渔父的豪放与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意境,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既表达了诗人对渔父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贬谪云南期间所作,在远离京城、身处异乡的岁月里,杨慎对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追求,他通过描绘渔父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追忆融入诗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