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蜀
唐·杜牧
蜀道还吴鬓已丝,历年二纪固应衰。
归来犹得夸邻舍,曾见天池九万姿。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约公元803年至约852年,他是宰相杜佑之孙,自幼聪颖好学,文辞出众,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抒发个人情怀,咏史之作尤为出色,风格俊爽明快,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的“老杜”。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仕途不顺,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赋、文等多种文体,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从蜀道返回吴地时,我的鬓发已经斑白如丝,历经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身体自然应当衰老了,但即便如此,我归来后仍然可以向邻居们夸耀,因为我曾经亲眼见过那如同天池大鹏展翅九万里的壮丽景象(比喻自己曾经的壮志与见识)。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自豪,首句“蜀道还吴鬓已丝”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归乡心切的情景,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次句“历年二纪固应衰”则直接点出了岁月的痕迹和身体的衰老,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以曾经的壮志与见识为傲,即便年老也不失为一种荣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前两句通过“蜀道”、“吴鬓”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游子归乡的凄清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后两句则以“夸邻舍”、“天池九万姿”等词句,将诗人的自豪与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转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归乡之际,杜牧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晚年更是饱经风霜,在历经多年的漂泊与奋斗后,他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此时的他已经年迈体衰,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正是他在归乡途中,面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现实,所抒发的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领略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