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眉山远景楼
宋·苏轼
东望峨嵋,西挹黎雅,南浮岷江,万里山川,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的成就,且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卓越表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性格豁达,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译文
向东眺望峨眉山,向西汲取黎州、雅州的灵气,南面俯瞰岷江流淌,这万里山川之中,孕育着奇特与秀美,正是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书传家的文化名城。
释义
东望峨嵋:向东眺望峨眉山,峨眉山为四川名山,景色秀丽。
西挹黎雅:向西汲取黎州(今四川汉源)、雅州(今四川雅安)的自然与文化精华。
南浮岷江:南面俯瞰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四川盆地。
孕奇蓄秀:形容这片土地孕育着奇特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诗书城:指眉山作为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诗书传家,文化底蕴深厚。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眉山美景与文化底蕴的赞美,诗中通过“东望”、“西挹”、“南浮”三个方位的描绘,展现了眉山地理位置的优越和自然景观的壮丽。“孕奇蓄秀”四字,既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奇特与秀美,也隐含了眉山文化的深厚底蕴,最后一句“郁然千载诗书城”,则直接点明了眉山作为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和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文化的崇敬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眉山远景楼时所作,远景楼位于眉山城西南,是当地的一处名胜,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眉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崇敬,苏轼已步入仕途多年,但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达心态,对家乡和文化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