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真吟
唐·司空图
虚极静笃道乃见,
仁至义尽馀何忧。
万物芸芸春自化,
心源不动湛如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司空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年-904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他生于晚唐,一生经历了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四朝,是晚唐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司空图的诗歌和诗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表现内心的淡泊与超脱,其著作《二十四诗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译文
当心灵达到极致的虚静时,大道便自然显现;
当仁义做到极致时,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万物在春天的气息中自然生长变化,
内心的源头如止水般平静,清澈如流。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司空图对于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仁义”思想的深刻理解,首句“虚极静笃道乃见”强调了道家追求内心虚静以体悟大道的思想;次句“仁至义尽馀何忧”则体现了儒家仁义道德的最高境界,认为做到极致便无后顾之忧,后两句通过描绘万物自然生长和内心平静如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顺应自然、内心超脱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司空图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联以“虚极静笃”和“仁至义尽”为对比,突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髓;颔联则以“万物芸芸”和“心源不动”为象征,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整首诗既体现了司空图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司空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司空图深感无奈和失望,于是他转向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寻求精神寄托,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司空图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司空图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超脱,以及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