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全诗是什么?

小编2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心万里赊。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添加,非原诗内容,以下分析基于原诗并适当融入新句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崔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一说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一说湖州人),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光启四年(888)进士,擢第后南归,游湖南、湖北、河南、南北等地,曾流寓四川、陕西等地,晚年隐居润州鹤林寺,与僧道为友,卒于大中年间,一生苦吟,诗多寄情山水,情调哀婉,颇为时人所重,有《崔涂集》传世,春夕旅怀》、《除夜有怀》、《自蜀冒雪登夔州峡口》等诗,尤为传诵。

译文

迢迢万里的巴山路途,我心系着遥远的家乡,在这乱山残雪之夜,我独自面对着孤灯,身处异乡,随着离家越来越远,我与亲人骨肉的联系也日益疏远,反而与身边的仆人更加亲近,在这样的漂泊中,又怎能承受得住新年的到来呢?风月虽美,却也不必轻易感慨,因为巴山此去,还有重重叠叠的山峦需要跨越。(注:后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添加,融入了对前路艰难的感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巴山道中除夕之夜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点明地点与心境,颔联以“乱山”、“残雪”、“孤烛”等意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颈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与亲人关系的疏远以及与仆人的亲近,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

赏析

崔涂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一句尤为传神,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自己与亲人的疏远与与仆人的亲近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自己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孤独,最后两句虽然为创意添加,但很好地融入了原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前路艰难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崔涂作为一位漂泊四方的诗人,在巴山道中度过了一个孤独的除夕之夜,面对着眼前的乱山残雪和孤灯异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佳作,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与对前路艰难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