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门巷萧条长绿苔,故人容鬓各相衰。
欲除老病唯无思,要使迟留得少陪。
日暖花明又一春,老逢佳节更怆神。
风前始觉搔头短,镜里方知笑脸频。
不负风光不负身,不教闲事绊心田。
但嫌忧畏妨人乐,不恨疏慵与世违。
酒熟花前且自斟,坐来幽意与谁论。
此时若不下高阁,更待何时得出门。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门前的小巷寂静萧条,长满了绿色的苔藓,老朋友们的容颜和鬓发都已衰老,想要消除老病和烦恼,唯有不去多想,这样才能让时光停留,多陪伴彼此一会儿,阳光温暖,花儿明媚,又是一个春天到来,老年人遇到佳节更加感到悲伤,在风中才察觉头发已经变短,镜子里才知笑容常常挂在脸上,不辜负美好的风光,也不让琐事牵绊内心,只是嫌弃忧愁和恐惧妨碍了人们的快乐,并不怨恨自己的懒散和与世隔绝,酒已酿熟,在花前自己斟酌品尝,坐下来后这幽静的意境又能与谁分享呢?此时如果不走下高楼,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出门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通过描写门巷的萧条、故人的衰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老病和烦恼的淡然态度,以及享受当下、不被琐事牵绊的生活哲学,最后两句“但嫌忧畏妨人乐,不恨疏慵与世违”更是点明了诗人的心境,他并不怨恨自己的懒散和与世隔绝,只是嫌弃忧愁和恐惧妨碍了人们的快乐。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变化,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接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辞去了官职,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在闲居的日子里,诗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闲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超脱,在晚年的白居易看来,闲居生活虽然简单朴素,但却能够让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烦恼,享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