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附加句:
万里西来为一饥,坐曹日日汗沾衣。
(注:此句并非直接出自上述《悯农》二首之一,但为解析需要,假设其为李绅同一时期或心境下的感慨,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唐代诗人、官员,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早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右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因参与王叔文集团,贬为端州司马,后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尚书右仆射,李绅的诗语言精炼传神,尤善写七言绝句和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传世。
译文
(针对《悯农》二首及附加句的整体意境)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农民正午时分在田里除草,汗水滴落禾苗下的泥土。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万里迢迢从西边来到这里,只为解决一顿饥饿,每日坐在官署里处理公务,汗水浸湿了衣裳。
释义
《悯农》二首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附加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可能亲身经历的为官辛劳与对民间疾苦的深刻体会。
赏析
《悯农》二首以极其朴素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景象,以及丰收背后农民依然难以饱腹的残酷现实,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农民悲惨处境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附加句“万里西来为一饥,坐曹日日汗沾衣”则展现了诗人作为官员的另一面,他虽身处高位,却心系民间疾苦,每日勤勉工作,汗水浸衣,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唐代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生活困苦,而官僚地主阶级却过着奢侈的生活。《悯农》二首及附加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诗人李绅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于是写下了这些感人至深的诗篇,以唤起人们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