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三圣至仲尼,炎炎秦火乃见遗。的解释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秦火遗珠》

朝代:唐

作者:李中

易传三圣至仲尼,炎炎秦火乃见遗。

微言大义藏幽眇,千古遗珠映日辉。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世事的感慨,李中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知名,但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一些地方志和文学选集中有所收录。

译文

《秦火遗珠》这首诗的大意是:从远古的三位圣人(伏羲、文王、周公)到孔子(仲尼),他们传承的《易经》智慧,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熊熊大火中竟然得以幸存,这些微言大义隐藏在深邃微妙之处,如同千古遗珠,在日光下闪耀着光辉。

释义

易传三圣至仲尼:指《易经》的传承历经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周公系辞,至孔子作《十翼》而大成。

炎炎秦火乃见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曾下令焚书坑儒,许多古籍因此失传,但《易经》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微言大义藏幽眇:《易经》中的言辞简练而含义深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千古遗珠映日辉:比喻《易经》如同被历史遗忘的珍宝,在时间的长河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易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历经劫难而不朽的生命力,诗人通过“易传三圣至仲尼”的叙述,展现了《易经》传承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而“炎炎秦火乃见遗”则突出了《易经》在秦火中的幸存,强调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后两句“微言大义藏幽眇,千古遗珠映日辉”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易经》比作千古遗珠,赞美其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照耀着后世。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有关,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诗人李中可能在此背景下,有感于《易经》等传统文化的坚韧生命力,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其的赞美和敬仰,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和忧虑,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许。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