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寻内史流觞地,又近庞公上冢时。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怀古

唐·杜牧

未寻内史流觞地,又近庞公上冢时。

草色乍齐新雨后,花香初散日风迟。

燕雏告诉花都尽,鸠妇丁宁雨速归。

西子下湖初照镜,蛾眉淡扫绛烟飞。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杜牧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游历江南,后入朝为官,历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文创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历史典故、自然风光等多个方面,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尚未寻找到当年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流觞赋诗的胜地,又已临近庞德公上坟扫墓的时节,新雨过后,草色变得整齐划一,花香在微风中轻轻飘散,燕子雏儿在告诉人们花儿都已凋谢,斑鸠则在催促着雨快点停下来,西施初次下湖照镜,她的蛾眉淡淡地扫上了绛红的烟霞。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提到“未寻内史流觞地”,暗指诗人对古代文人聚会赋诗的向往;“又近庞公上冢时”则借庞德公扫墓之事,引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新雨后的草色、花香、燕子雏儿和斑鸠的叫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尾联则以西施下湖照镜的典故,增添了诗意的浪漫色彩。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春日景象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中既有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游历江南或任职地方官期间,当时,杜牧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在这首诗中,杜牧借春日景象和古代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与思考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为我们理解他的诗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