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志士仁人无万行泪,孤臣孽子无穷忧。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离开洛城已经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黄,我在剑阁之外漂泊,兵戈阻断了归路,只能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我常在月夜中漫步清宵,想念弟弟,我白天看着云彩入眠,志士仁人心中有着无数的泪水,孤臣孽子心中有着无尽的忧愁。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限牵挂,诗中通过描述自己离开洛城后的漂泊生活,以及因战乱而无法归家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诗中“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两句,既点明了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和原因,又暗示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接下来的“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漂泊生活,以及因战乱而无法归家的无奈,最后两句“志士仁人无万行泪,孤臣孽子无穷忧”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自己作为孤臣孽子的无尽忧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在战乱中漂泊流离,无法归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限牵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