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夕有怀
唐·韦应物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宝瑟泠泠千古调,湘妃对对泪沾衣。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他的诗歌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韦应物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露水凝结成寒气,微弱的阳光落下了楚地的山丘。
猿猴在洞庭湖畔的树上啼叫,我独自坐在木兰舟上。
夜晚共同度过却未曾察觉红烛已燃短,对着空床只能徒然叹息那白云深处的遥远。
宝瑟弹奏出千古不变的曲调,湘妃竹上的斑点仿佛是湘妃的泪水沾湿了衣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首联写秋夜的寒露和微弱的阳光,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颔联通过猿啼和木兰舟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颈联“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尾联以宝瑟的千古调和湘妃的泪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深沉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过往岁月的深刻感悟,颈联“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通过红烛和白云的意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生活孤寂的时期,在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无常中,诗人对过往的岁月和远方的亲人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韦应物诗歌中的佳作之一,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对诗歌艺术的精湛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