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兴八首·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睡余一读搔短发,万壑松风秋兴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漫游各地,后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历经坎坷,最终在成都草堂度过晚年,他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千家万户的山城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我每天坐在江边的楼上,四周被青翠的山色所环绕,渔人连续两夜都在江上泛舟捕鱼,清秋时节燕子依然在空中飞翔,我虽像汉代匡衡那样上书直言却未得重用,功名微薄;又像刘向那样传授经学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睡醒后我随手拿起书来读,读着读着不禁搔弄起自己日渐稀疏的短发,窗外秋风吹过万壑松林,仿佛也带着我无尽的秋思与哀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山城的宁静景象,以及渔人、燕子的活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诗人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最后两句“睡余一读搔短发,万壑松风秋兴长”更是将个人的愁绪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对山城秋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愁绪与秋日的松风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属于其晚年创作的《秋兴八首》之一,当时,杜甫已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流离失所,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充满了忧虑,在夔州期间,他虽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但生活依然贫困潦倒,政治抱负也未能实现,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秋兴八首》,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