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附加句

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非原诗内容,用于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欧阳修并称“王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译文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附加句译文):常常担忧自己老去后无人继承志向,没想到在这荒凉之地竟能见到如此奇妙的景象。

释义

原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岁月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积极态度的肯定,附加句则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意外发现美好事物的惊喜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想,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寓理于情,以情写景,抒发了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附加句“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虽非原诗内容,但在此情境下,它巧妙地融入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惊喜,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发现美好的乐观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即今湖北浠水县,为黄州属地;清泉寺在其附近,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游览清泉寺时所作,在逆境中,苏轼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词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