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客追游亦乐哉,城南城北古池台。的释义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

唐·刘禹锡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结客追游亦乐哉,城南城北古池台。

萧条异代西风里,今日重来白露晞。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受到民歌的启迪,常用俚语俗词来入诗,写出贴近人民生活的诗篇。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看见落花凋零不禁长声叹息,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曾经一望无垠的田野变成了一片桑田。

古人已经不再欣赏洛阳城东的美景了,而现在的我们却依旧只能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东汉光禄大夫梁冀那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池苑,亦曾像征西将军窦宪那样广纳宾客,建造精致的楼阁,在楼阁中描绘神仙图画,那时候他们结朋交友,追欢逐乐,生活是何等丰富多彩,何等快乐自在啊!

这繁华盛景却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那城南城北的古池台也已荒芜冷落,只有西风萧瑟吹拂,今日重游,已是白露晞微,令人感慨万千,昔日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那苍翠的青松依然屹立不倒,而我呢?只能在这寂寥的扬子居中,年复一年地埋首于书卷之间。

只有那南山上的桂花依旧芬芳四溢,飞来飞去,轻轻拂过我的衣襟,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沧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城东桃李花的凋零与人的衰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以及青春红颜与白头老翁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诗人也通过描绘公子王孙的奢华生活与自身寂寥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城东的桃李花为引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繁华与荒凉、青春与衰老等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既有对昔日繁华盛景的追忆与向往,又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既有对青春红颜的赞美与惋惜,又有对白头老翁的同情与怜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通过桃李花的凋零与人的衰老的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等手法来突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又如通过“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等象征手法来暗示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感慨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诗歌,当时,刘禹锡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沧桑,对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通过描绘洛阳城东桃李花的凋零与人的衰老等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刘禹锡个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