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愁曲
唐·刘方平
更深人语静,但觉夏堂阴。
半夜灯前老,读书窗黑不见字。
四邻悄无语,弹琴弦缓那成声。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方平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画家,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他擅长绝句,多写闺情、乡思,内容含蓄,情感真挚,风格婉丽,尤善描绘月夜景色,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夜深了,人声渐渐沉寂,只感觉到夏夜厅堂中的阴凉,半夜时分,坐在灯前,因年老眼花,即使窗边的灯光昏暗,也看不清书上的字,四周邻居都安静无声,想要弹琴抒发心情,但琴弦松弛,难以奏出成调的乐曲,庭院中央一片洁白,是月光照亮了地面,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独自在书房中的孤寂与无奈,前两句通过“人语静”和“夏堂阴”营造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读书窗黑不见字”和“弹琴弦缓那成声”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年老而视力下降、琴弦松弛,无法享受阅读和音乐的乐趣,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落寞的氛围,最后两句以月光、乌鸦、冷露和桂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冷而幽静的月夜图景,加深了全诗的意境。
赏析
《夜愁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深夜的愁绪与孤独,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读书与弹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哀愁,诗中“读书窗黑不见字”与“弹琴弦缓那成声”两句,既是对现实情境的描写,也是对诗人心境的深刻反映,富有哲理意味,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敏感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记载,但从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来看,很可能是刘方平晚年时期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生活中的乐趣似乎也随之减少,诗人通过描绘深夜独自在书房中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接受,诗中的月夜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