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萧萧虽惫矣,时来或将渡辽师。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渡辽阳

唐·王建

旌旗猎猎寒日暮,

阵云黯黯秋风起。

白发萧萧虽惫矣,

时来或将渡辽师。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约生于768年,卒于835年左右,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的诗作以乐府诗见长,多写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他的部分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译文

在寒冷的黄昏时分,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秋风骤起,阵云密布,天色黯淡无光。

尽管我已白发苍苍,身心疲惫不堪;

但时机到来时,我仍会率领军队渡过辽河,征战沙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仍心系国家,愿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首句通过“旌旗猎猎”和“寒日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战争氛围,次句“阵云黯黯秋风起”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阴森和肃杀之气,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迈体衰,但仍不忘国家大事,愿意在时机成熟时,率领军队出征的坚定信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战斗意志,前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诗人以“白发萧萧”与“时来或将渡辽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虽老犹壮、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国家面临着边疆不宁、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作为一位有识之士,王建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应挺身而出,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唐代士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