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雪岂无归汉日,饭牛犹有相齐时。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啮雪岂无归汉日,饭牛犹有相齐时。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但其作品往往寓意深远,难以捉摸,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李商隐的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真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仕途并不顺利,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国与家无不从勤俭而兴盛,从奢侈而衰败。

何必非要琥珀才能做枕头,难道只有珍珠才能装饰车马?

远行求贤却碰不到青海的骏马,力尽而难以拔起蜀地的巨蛇。

就像苏武啮雪吞毡终能归汉,就像宁戚饭牛车下终得相齐。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国家兴衰的教训,强调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诗人以苏武和宁戚的典故为例,表达了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坚持信念,终会有转机的希望。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诗人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生动地阐述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他也通过苏武和宁戚的典故,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终成大器的赞美,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前途渺茫,人民命运多舛,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他也以苏武和宁戚的典故为例,鼓励人们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相信终会有转机的一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