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古
唐·李商隐
周公礼乐寂不传,司马兵法亡亦久。
王道何曾识治平,徒留遗恨满神州。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
译文
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已经沉寂失传,司马穰苴所著的兵法也早已亡佚多时。
王道治国之道何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如今只留下满腔的遗憾遍布整个神州大地。
释义
“周公礼乐寂不传”指的是周公旦制定的礼乐制度,在后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逐渐失传。“司马兵法亡亦久”则是指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司马穰苴(又称司马法)所著的兵法也已经亡佚多时,后人难以窥见其军事智慧,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治国理念和军事智慧的失落感到遗憾和惋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古代治国理念和军事智慧的深刻怀念,诗人通过“周公礼乐”和“司马兵法”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智慧,这些宝贵的智慧在后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反而逐渐失传,这不禁让诗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通过“王道何曾识治平”一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满,因此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治国理念和军事智慧的怀念和向往,诗人也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古代智慧的重视和传承,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智慧的怀念和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诗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