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如岩电不看人,腹似鸱夷惟贮酒。全诗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酒徒篇

唐·刘叉

眼如岩电不看人,腹似鸱夷惟贮酒。

琴书随分有前生,道路迢迢竟何受。

三杯入口心自迷,一樽挂壁头已白。

百年身世几兴亡,半世功名一梦蝶。

床头空有酒满樽,高吟大醉学无尘。

梦觉不知天早晚,满床清露月黄昏。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元和年间(806—820),他性格豪爽不羁,好任侠使气,曾因酒醉杀人而逃亡,后遇赦放回,他的诗作风格奇特,语言峻峭,多抒发不平之气,有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刘叉的诗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其独特的个性和诗风仍值得后人关注。

译文

他的眼睛像岩石中的闪电,锐利而不屑于注视凡人;他的肚子则像鸱夷(古代酒器)一样,只用来装酒,他随身带着琴书,仿佛这些是前世就有的伴侣;在漫长的道路上,他究竟在追求什么呢?三杯酒下肚,他的心就迷失在醉意中;而一樽酒挂在墙上,他的头发已经斑白,百年的身世经历了多少兴亡,半生的功名却如同庄周梦蝶般虚幻,床头空有满满的酒樽,他高声吟诵,大醉一场,仿佛要忘却尘世的烦恼,梦醒时,已不知是天早还是天晚,只见满床清露,月光昏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酒徒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眼如岩电不看人”形容酒徒目光锐利而不屑于世俗;“腹似鸱夷惟贮酒”则表现了他对酒的痴迷,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酒徒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人生和功名的看法,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酒徒为题,却不仅仅是在写酒徒,诗人通过酒徒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功名和世事的看法,诗中“百年身世几兴亡,半世功名一梦蝶”一句,尤为深刻,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全诗语言峻峭,风格奇特,既有豪放不羁的气概,又有深沉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是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通过描绘一个酒徒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这种情感在唐代诗人中并不罕见,但刘叉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诗风,将这一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刻和生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