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俗厚终可喜,一字不识勤耕桑。的解释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北方俗厚终可喜,一字不识勤耕桑。

陇上扶犁心欢喜,村中沽酒意徜徉。

风调雨顺丰年庆,男耕女织乐未央。

不识诗书无别事,闲来月下话家常。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等几个阶段。

译文

北方的风俗淳朴厚实终究是可喜的,这里的人们即使一个字也不认识,也勤劳地耕作养蚕,在田埂上扶着犁耙耕作时心中充满欢喜,到村子里买酒时心情悠然自得,风调雨顺时庆祝丰收之年,男女都忙于耕作与纺织,快乐没有尽头,不识字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闲暇时便在月光下聊聊家常。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乡村的淳朴生活和人们的勤劳朴实,首句点明北方风俗的厚实可喜,次句进一步说明这里的人们虽然不识字,但勤劳于耕桑,接下来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如扶犁耕作、村中沽酒,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悠闲与自在,后两句则强调了丰收的喜悦和人们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方式。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北方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勤耕桑”、“心欢喜”、“意徜徉”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乡村人民的勤劳与乐观,诗人也通过“风调雨顺”、“乐未央”等词语,表达了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体现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板桥在乡村生活的经历有关,郑板桥虽然身为文人,但他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了解,他在乡村生活中感受到了人们的勤劳与朴实,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和人们的勤劳精神,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