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长安官道傍,至今人指魏公庄。的解释

小编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魏公庄

唐·李商隐

我闻长安官道傍,至今人指魏公庄。

当年意气何曾减,此地繁华已自荒。

玉勒雕鞍游冶处,金樽美酒醉眠乡。

可怜一掬兴亡泪,洒向东风怨夕阳。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佳作,往往借古讽今,寓意深刻,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仕途不顺,但其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译文

我听说在长安城的官道旁边,至今仍有人指点着魏公庄的方向,想当年那里的意气风发何曾减退,而如今这片繁华之地却已经荒凉,当年贵族们骑着玉勒雕鞍在此游冶,金樽美酒中醉卧梦乡,可悲的是,我只能洒下一掬兴亡之泪,向着东风和夕阳诉说心中的怨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魏公庄的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首联点明地点和现状,颔联和颈联通过回忆当年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兴亡更替的哀怨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魏公庄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诗中“当年意气”与“此地繁华已自荒”的对比,既突出了时间的无情,也反映了社会变迁的残酷,尾联的“兴亡泪”和“怨夕阳”更是将诗人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贬谪,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长安时,看到魏公庄的荒凉景象,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描绘魏公庄的兴衰变迁,诗人既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寄托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