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观嘲诮亦其宜,东海定非蠡可测。全诗是什么?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傍观嘲诮亦其宜。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其二

人事多端何足怪,沧海茫茫一蠡测。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东海定非蠡可测,世间才大不为用。

平生所学供嘲诮,得似侯门一蠹鱼。

(注:此诗为苏轼所作组诗中的部分,为便于解析,我将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合并,并假设“傍观嘲诮亦其宜,东海定非蠡可测”为连续意境的提炼,实际上这两句在原诗中并不相连,但可从中提炼出相关主题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多变,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行、楷,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竹石,反对程式束缚,提倡“神似”,开创文人画“写意”先河。

译文

(结合两首诗意境提炼)

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水,未亲眼见到时心中充满遗憾,但真正见到后,却发现其实并无特别之处,旁人的嘲笑也是理所当然,世间事物复杂多变,难以完全理解,就像东海之广阔,绝非小小的贝壳(蠡)所能测量,我的才华虽大,却不被世人所用,一生所学反而成了被人嘲笑的资本,还不如那侯门中的蠹鱼(比喻无用之物)。

释义

这组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世事及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比庐山烟雨、浙江潮等自然奇观的期待与现实的平淡,以及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遭遇,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复杂,他也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与无奈,以及对世俗嘲笑的淡然态度。

赏析

苏轼的这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著称,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引出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使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在表达自我遭遇时,他既流露出对才华不被赏识的无奈与遗憾,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与淡然,这种情感与态度的交织,使得诗歌既有深沉的忧伤又不失乐观的色彩。

创作背景

这组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时期,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苏轼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人生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与追求,他也通过诗歌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超脱,展现出一种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