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客中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家为逆旅身在途,久寓遽归初不择。
如梦如云十载间,那知复此对床眠。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三十五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家就像是一个临时的客栈,而我自身则一直在旅途之中漂泊,长久地寓居在外,突然之间决定回家,竟然没有仔细选择归途,在这如梦如云的十年间,哪里会想到如今还能再次与亲人同床共眠呢?
释义
家为逆旅身在途:家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逆旅(即客栈),而我自身则一直在人生的道路上漂泊不定。
久寓遽归初不择:长久地寓居在外乡,突然之间决定回家,连归途都没有仔细选择。
如梦如云十载间:过去的十年间,生活如同梦幻和云烟一般飘渺不定。
那知复此对床眠:哪里会想到如今还能再次与亲人同床共眠呢?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客中杂感的一部分,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对家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家为逆旅身在途”以独特的比喻,将家比作逆旅(客栈),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长期在外漂泊、无家可归的境遇,次句“久寓遽归初不择”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突然决定回家的心情,连归途都没有仔细选择,可见其归心似箭,后两句“如梦如云十载间,那知复此对床眠”则是对过去十年漂泊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团聚生活的期待,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长期在外漂泊谋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长期漂泊后,突然决定回家时所作,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亲情和团聚的渴望,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诗人可能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这些经历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