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剑门

唐·李隆基

忆自梁州入剑门,

关山无处不消魂。

垂鞭信马行多少,

村落人家处处存。

作者简介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他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在位前期,他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李隆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擅长文学和音乐,对唐朝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回忆起从梁州进入剑门的那段旅程,

沿途的关山险峻,每一处都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我随意地垂着马鞭,信马由缰地行走,

沿途的村落和人家,处处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隆基回忆中从梁州进入剑门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忆自梁州入剑门”一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即诗人回忆起自己从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进入剑门关(今四川剑阁县北)的旅程。“关山无处不消魂”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段旅程中壮丽景色的深刻印象和无限感慨,每一处关山都让他心醉神迷。“垂鞭信马行多少”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进时的悠闲姿态,而“村落人家处处存”则展现了沿途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剑门关一带壮丽景色的深刻印象和无限感慨,诗中通过“忆”、“消魂”、“垂鞭信马”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这段旅程的怀念和留恋,诗人以“村落人家处处存”一句,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另一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隆基的巡视或征战经历有关,作为唐朝的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视边疆和征战四方,其中就包括从梁州进入剑门关的这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诗人被沿途的壮丽景色所深深吸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慨,在后来的某个时刻,诗人回忆起这段经历,便写下了这首充满怀念和留恋之情的诗作,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唐朝边疆的稳定和繁荣的期望和关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