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对一樽三太息,无人为戴缕金旛!的释义

风云9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空对一樽三太息,无人为戴缕金旛”,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空对一樽三太息,无人为戴缕金旛。

酒酣未许凡夫解,诗在还须我辈传。

老去渐知时态薄,愁来始觉海天宽。

梦中失哭惊妻孥,灯下披衣起逡巡。

(注:由于“空对一樽三太息,无人为戴缕金旛”并非全诗连续的两句,我在此提供了包含这两句的较长段落,以便更全面地解析。)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35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风格苍凉隽永,为清代著名诗人之一。

译文

(针对包含关键词的段落进行翻译)

独自面对酒杯,连连叹息,却没有人为我戴上那缕金旛(象征荣誉或地位的标志),酒醉之时,不许凡夫俗子理解我的情怀;诗作传世,还需靠我们这类人来传承,年老之后渐渐明白世态炎凉,忧愁袭来时才觉得天地宽广,梦中因悲伤而哭泣,惊醒了妻子和儿女,灯下披衣起身徘徊不定。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他独自面对酒杯,感叹自己的遭遇和命运,却无人能够理解或同情他,他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和无奈,通过“空对一樽三太息”和“无人为戴缕金旛”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黄景仁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两句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自己的孤独、无奈和渴望表现得深刻而动人,诗人也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却一生不遇于时,饱受贫困和挫折的折磨,这种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抒发自己的穷愁不遇和寂寞凄怆之情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也通过诗歌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展现了自己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黄景仁的《杂感》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歌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清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