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志士仁人气薄云,唐家惟有一刘蕡。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但其咏史诗也颇受后世推崇,李商隐的诗风独特,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仕途并不顺利,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纵观历史,凡是国与家无不从勤俭兴国,从奢侈亡身。
何必非要琥珀才能做枕头,难道只有珍珠才能装饰车马?
运气不好的时候金子也会变成铁,时来运转的时候铁也会变成金子。
志士仁人的正气直冲云霄,唐朝只有刘蕡一个人是这样的英雄。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强调了勤俭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奢侈浪费的行为,诗人也表达了对志士仁人的崇敬之情,认为他们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诗中,“志士仁人气薄云”一句高度赞扬了刘蕡等志士仁人的高尚品质,认为他们的正气直冲云霄,令人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为鉴,深刻揭示了国家兴衰的根源,并表达了对志士仁人的崇敬之情,诗人通过对比勤俭与奢侈、金与铁等意象,生动地阐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他也通过赞美刘蕡等志士仁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憧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前途渺茫,个人命运多舛,他通过回顾历史,批判了奢侈浪费的行为,并表达了对志士仁人的崇敬之情,他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希望国家能够走出困境,重现辉煌,刘蕡作为唐朝末年的一位志士仁人,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息,因此成为了李商隐心中的英雄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