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云有感
明 · 杨慎
明朝倚杖看晴云,片片飞飞似羽群。
日暮归来无一事,兹夕惊心复何在。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仍博览群书,其间,曾对滇南文献进行搜求与考订,对云南文化有很大贡献,他又研究文学、诗词、曲赋、哲学、音韵、金石、书画,并能诗词书画,著作达四百余种,被誉为明代文化巨人。
译文
明天清晨我将依靠着手杖观赏晴朗天空中的云朵,那些云朵一片片地飘飞,好似成群的羽毛,傍晚归来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今晚心中那份惊悸与担忧又在哪里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杨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首句“明朝倚杖看晴云”表达了诗人对明日观云的期待与向往;次句“片片飞飞似羽群”则形象地描绘了云朵轻盈飘飞的景象;第三句“日暮归来无一事”说明诗人傍晚归来后的闲适生活;末句“兹夕惊心复何在”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惊悸与担忧的淡忘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观云为线索,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首句与次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云朵的轻盈飘飞来隐喻人生的无常与变幻,第三句“日暮归来无一事”则营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与前面的观云景象相呼应,末句“兹夕惊心复何在”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淡忘与超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慎被贬谪至云南期间,在远离京城、仕途不顺的境遇下,诗人通过观赏自然美景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压抑,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与超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在杨慎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这首诗正是他这一写作风格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