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宋·赵师秀
乌纱帽畔午阴移,倾耳松风听不支。
澹日向人供帽影,微风傍马助鞭声。
铜炉未冷笙歌沸,银烛初明笑语盈。
归路晚风低草树,乱蛙声里夕阳明。
作者及朝代
赵师秀(1170年-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或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注重炼字炼句,讲究构思布局,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赵师秀出身于仕宦家庭,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永嘉山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乌纱帽下的阴凉随着日影的移动而变换,我侧耳倾听松风的声音,却感觉耳朵都要被吹裂了,淡淡的阳光透过树叶,在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帽影;微风轻轻吹过,仿佛在马鞭旁助威,使鞭声更加响亮,铜炉尚未冷却,笙歌已经沸腾;银烛刚刚点亮,笑语已经盈满,归途中,晚风轻轻吹过草丛和树木,乱蛙声中夕阳依然明亮。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日影移动,松风呼啸,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颔联“澹日向人供帽影,微风傍马助鞭声”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阳光和微风对行人的微妙影响,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颈联写山中生活的热闹场景,与前面的清幽形成对比,尾联则写归途中的景色和感受,以乱蛙声和夕阳作为结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澹日向人供帽影,微风傍马助鞭声”两句尤为精彩,通过阳光和微风的描写,不仅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这首诗也体现了赵师秀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风格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师秀在山行途中所作,当时他或许正游历于山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在行途中,他看到了阳光透过树叶投下的斑驳影子,听到了微风拂过马鞭的清脆声音,这些景象和声音都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