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饥龟老欲无肠,卧听寒更自短长。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雨夜感秋凉,孤灯照空房。

常饥龟老欲无肠,卧听寒更自短长。

梦断银屏冷彻骨,愁多玉枕泪沾裳。

何时归家见妻小,共话桑麻乐未央。

(注:“常饥龟老欲无肠,卧听寒更自短长”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商隐的某首知名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李商隐的风格或意境创作的句子,或是对其某些诗句的化用与重组,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构造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杂诗”,并对其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在一个雨夜,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孤独的灯光照亮了空旷的房间,老龟因常常饥饿而似乎没有了肠胃的知觉,我躺在床上听着寒冷的更鼓声,自己感受着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梦中被冰冷的屏风惊醒,感到彻骨的寒冷,忧愁太多,连玉枕上都沾满了泪水,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见到妻儿,一起谈论着田园生活的乐趣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雨夜的孤独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常饥龟老欲无肠”一句,以龟之饥饿象征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助;“卧听寒更自短长”则通过听更鼓声来感受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将诗人的孤独、思乡与对人生的感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前两句通过雨夜、孤灯、空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常饥龟老”和“卧听寒更”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诗中的“梦断银屏冷彻骨”和“愁多玉枕泪沾裳”等句,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忧愁。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李商隐在某个孤独、思乡的时刻的心情,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晚年更是漂泊无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而“常饥龟老欲无肠,卧听寒更自短长”这两句,则可能是他在某个寒冷的夜晚,独自躺在床上,听着更鼓声,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时所写下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