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听雨
宋·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
乃是山泉终夜鸣。
万籁都闲始闻此,
钧天九奏箫韶乐,
未抵虚檐泻雨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作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起初怀疑是夜晚下雨到了早晨放晴,
原来是山泉整夜都在叮咚作响。
万籁俱寂之时才听到这泉水之声,
即便是天上的钧天广乐、箫韶仙音,
也比不上这屋檐下倾泻的雨水之声。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夜晚听到山泉声,误以为夜雨,进而在万籁俱寂之时感受到这自然之音的美妙,诗人用“钧天九奏箫韶乐”来比喻世间最美的音乐,但仍觉得不如这自然之声动听,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赏析
本诗以听雨为题,实则写山泉之声,构思巧妙,意境深远,首句“初疑夜雨忽朝晴”以错觉开篇,引人入胜;次句“乃是山泉终夜鸣”揭示真相,点明主题,后两句通过对比,将山泉之声与天上的仙乐相比,进一步突出了自然之音的美妙和独特,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泉声的清脆悦耳,以及自己在万籁俱寂之时对自然之音的深刻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创作背景
杨万里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寂静的夜晚,听到山泉叮咚作响,误以为夜雨,进而在万籁俱寂之时感受到这自然之音的美妙,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体现了杨万里诗歌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的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