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衡茅叹
唐·罗隐
意气虽雄无处用,风霜从我老衡茆。
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入半霄。
病久闲人门少客,时清谏吏梦无妖。
唯应静者能相访,时向僧家借衲袍。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晚期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语言犀利,风格独特。
译文
虽然我的豪情壮志如烈火般炽热,却无处施展;岁月无情,风霜伴我,使我在简陋的衡山茅屋中日渐老去,孤独的村庄在傍晚的残雨中显得更加昏暗,远处的寺庙钟声悠悠,响彻云霄,因病久居,门庭冷落,少有访客;时局虽清,但作为曾有过谏言之志的我,梦中已无妖邪之扰,或许只有那些心境宁静的人才会来访,偶尔我还会向僧人借来衲袍御寒。
释义
首联“意气虽雄无处用,风霜从我老衡茆”直接表达了诗人虽有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岁月流逝、自身老去的感慨,颔联通过描绘孤村、残雨、远寺、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颈联则通过“病久闲人门少客,时清谏吏梦无妖”两句,反映了诗人因长期不得志而门庭冷落,以及虽时局清明但自己已无谏言之机的无奈,尾联以“唯应静者能相访,时向僧家借衲袍”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寄情于僧侣生活的淡泊心境。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深刻思考,诗中“意气虽雄无处用”一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风霜从我老衡茆”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残酷现实,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真挚,既有对个人遭遇的哀叹,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虽有才华,却多次科举不第,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晚年,他投奔钱镠,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官职,但内心对于未能实现早年理想仍怀有深深的遗憾,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罗隐对于人生、社会、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的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