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说
唐·罗隐
苏秦煌煌佩六印,尼父栖栖厄陈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精炼,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
译文
苏秦佩戴着六国的相印,光芒四射;而孔子却四处奔波,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困厄,自古以来,英雄豪杰往往要经历许多磨难;而那些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很少有成为杰出人物的。
释义
苏秦煌煌佩六印: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并成功佩戴六国相印,成为一时风云人物。
尼父栖栖厄陈蔡:尼父是对孔子的尊称,栖栖形容忙碌不安的样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围困,生活困顿。
自古英雄多磨难:自古以来,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英雄人物,往往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
从来纨绔少伟男:而那些出身富贵、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很少有能够成为杰出人物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苏秦和孔子的不同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历经磨难才能成就伟业的深刻认识,苏秦的成功和孔子的困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英雄人物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要经历的艰难困苦,诗中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即出身富贵的人往往缺乏奋斗精神,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往往遭遇挫折。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和英雄豪杰的磨难,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苏秦和孔子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历经磨难才能成就伟业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