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秦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淫威既振金人谶,峻宇雕墙已遽兴。
四海苍生宁有数,一身独在玉山中。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丰富,常用象征、比兴等手法,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卷入政治斗争,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和人格尊严。
译文
紫泉宫殿被烟霞笼罩,皇帝想要把芜城作为新的都城,如果不是因为玉玺归于真龙天子(指唐高祖李渊),那么皇帝的锦帆或许早已飘到天涯尽头,皇帝的淫威一旦树立起来,就有了金人谶语的应验,于是豪华的宫殿和高大的城墙迅速兴起,天下的百姓难道还有定数吗?只有皇帝一个人独自享乐在玉山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宫的奢华和皇帝的淫威,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贪婪,诗中“紫泉宫殿”和“芜城”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集中,“玉玺”和“锦帆”则暗示了皇帝对权力的渴望和对享乐的追求。“淫威既振金人谶”一句,借用了古代关于金人谶语的传说,暗示了皇帝残暴统治的必然结果。“峻宇雕墙已遽兴”则直接描绘了宫殿的豪华和奢侈,与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秦宫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批判,展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贪婪,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秦宫的奢华和皇帝的淫威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这首诗,借古讽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贪婪,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