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自爱山川美,未必当时是避秦。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87个月前

这首关键词“桃源自爱山川美,未必当时是避秦”出自清代诗人谢榛的《桃源》,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桃源

清代:谢榛

桃源自爱山川美,未必当时是避秦。

花发鸟啼千古在,水流云起万年春。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松间听鸟音。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武陵人。

作者简介

谢榛(1495年—1575年),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论家,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工于诗文,嘉靖年间,以诗名遍于海内,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嘉靖七子”,其诗作清新自然,诗论见解独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桃源之地自爱其山川之美,未必就是为了逃避秦朝而来,花儿开放鸟儿啼叫千古流传,水流云起万年都是春天,闲暇时在石上观赏流水,兴致来时到松间聆听鸟鸣,这里的风光无限好,何必再去询问武陵人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桃源的美景和诗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桃源之所以成为世人向往的仙境,并非仅仅因为它是逃避乱世(如秦朝)的避难所,更是因为它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桃源的如画美景和诗人的闲适心境,首联点明桃源之美,并否定了逃避秦朝的单一解读;颔联通过“花发鸟啼”和“水流云起”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桃源的生机盎然和永恒之美;颈联则通过“观流水”和“听鸟音”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尾联则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桃源风光的无限美好,无需再去追问武陵人的故事,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和美感。

创作背景

谢榛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桃源这一理想化的生活环境,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源》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谢榛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