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娉婷已胜未开时。

须教翠竹成林后,来看青天白日姿。

寒天草木皆萧瑟,此地风光独熙熙。

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治水名人,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新长出的竹子难以自我支撑,但其姿态之美已经超过了未开放时的样子,必须等到竹林长成之后,再来欣赏它们在青天白日下的风姿,寒冷的天气里草木都显得萧瑟,但这里的风光却独自显得温暖和煦,我远远地怜惜着那些在霜冻的清晨穿着朝衣感到寒冷的人们,同时也深深愧疚于自己在江城中能够安然睡足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成长和周围环境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他人辛劳的同情和自己安逸生活的愧疚,前两句写新竹的姿态之美,后两句通过对比寒天草木的萧瑟与此地风光的温暖,引出诗人对远方辛劳者的同情和对自身安逸生活的反思。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解箨新篁不自持,娉婷已胜未开时”描绘了新竹的娇嫩与美丽,而“须教翠竹成林后,来看青天白日姿”则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成长后风姿的期待,后两句通过对比和联想,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使整首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弟弟苏辙共同游览华藏院时所作,当时苏轼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而弟弟苏辙则可能正在远方为官,面临着更为艰苦的环境,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的成长和周围环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远方辛劳者的同情,诗人也通过反思自己的安逸生活,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文章下方广告位